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上千人送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上千人送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摘要: 5月1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殡仪馆东礼堂哀乐低回。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先生的送别仪式在此举行。送别礼 ...
5月11日上午,北京八宝山公墓殡仪馆东礼堂哀乐低回。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先生的送别仪式在此举行。

送别礼堂里,吴文俊遗体身盖党旗,静静躺在鲜花丛中。对他的逝世,习近平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刘延东、李源潮、赵乐际、栗战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杨晶、常万全、裘援平、王晨 、曾庆红、吴官正、贺国强、李长春、陈至立、宋健、路甬祥、丁石孙、白春礼、刘伟平、杨卫、陈佳洱等领导同志对吴文俊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表示诚挚慰问并以个人名义送来花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伟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雷等领导同志,数十位院士、数学界同仁、吴文俊先生生前好友、吴文俊先生家乡的领导、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大家胸佩白花,表情肃穆,慢慢步入灵堂,依次在吴文俊院士遗体前深深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送先生最后一程。

钻研精进 桃李成蹊

“他是我最最最最……的老师!”灵堂外,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身边人谈起吴文俊时,一句话尚未讲完,已然泣不成声。“最”字之后的那个形容词,终究没人能听得真切。

那么,吴文俊究竟是一位最“什么”的老师呢?

作为享誉世界的大数学家,吴文俊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多个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前半生中,他用30多年时间,在代数拓扑学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成就,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吴示性类与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建立;到了花甲之年,他又毅然转身,开创与拓扑学毫不相关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领域,开创了里程碑式的“吴方法”。

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小山的回忆中,60多岁时的吴文俊还常常工作到很晚,“连累”得机房管理员都要晚下班。90多岁了,吴文俊还在坚持自己编程序,思考着一个世界级难题——大整数分解。“吴先生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他能做出这么多学术成果和贡献,跟这份刻苦密不可分。”高小山感叹道。

在吴文俊的整个学术生涯中,他总是心怀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1983年底,《华盛顿邮报》刊登了印度籍数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线性算法。吴文俊看到后,很快从好友那里要来文章手稿,交给几位主攻数学规划的研究生,组织他们开展研讨。其中一名研究生,就是如今已成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的汪寿阳。汪寿阳说:“正是因为吴老的关怀和帮助,我们成了全世界较早从事数学规划研究的小组。”

进入耄耋之年后,吴文俊仍在密切关注着新的科研进展和新涌现的人才。最近几年,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要怎么成为数学强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看望他时,他还心心念念地叮嘱,中国要培养自己的数学人才。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的发展锐不可当。但在科技发展史上,这一领域也曾数度大起大落。吴文俊一直对人工智能高度关注。他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亲自点燃了这一学会的创新精神。2016年,学会副秘书长余有成去他家拜年时,吴文俊还一再殷殷嘱托:“中国的人工智能不能走外国人的老路,要在原创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实现突破。”

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跃飞看来,吴文俊是一位谦逊、和蔼的师长,更是爱国的典范和做人的楷模。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早已桃李成蹊,众多学生成为国际上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赤子心性 家国情怀

吴文俊去世后,另一位数学大家——哈佛大学萧荫堂教授发来唁电,称他为“伟大的数学家,学术界的巨人,坚定的爱国者,中国传统君子型的学者。”王跃飞相信,这是对吴文俊一生的中肯评价。

吴文俊的爱国之情,人尽皆知。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吴文俊就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毅然回国。而此时的他,已经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吴公式”。他的这份情操,也影响着无数后来者。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李子明是吴文俊的硕士研究生,在吴老的推荐下出国攻读博士。1996年,李子明博士毕业,正在为人生选择踌躇之际,收到了吴文俊发来的一封e-mail。信上,吴文俊写道:“听说你现在想回来,请一定回到我们这个实验室来工作。”

“想到当年吴先生义无反顾回到祖国的深情,我也深受激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李子明回忆道。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纪峰说,吴文俊在数学机械化方面最重要的论文,全都发在了国内期刊上。1977年,他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初等几何判定问题与机械化问题》;1984年,他有关数学机械化机器证明的奠基性论文就发表在《系统科学与数学》期刊上,当时国外的相关学者和公司都想学习这一成果,但苦于没有网络看不到这篇文章。后来国际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期刊《自动推理》又把三十多页的论文重新发表了一遍。

2001年,吴文俊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从奖金中先后拨出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奖励并资助一些爱好数学的中国年轻人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寻找古代中国数学向西方传播的证据。

吴文俊一生奉献无数,却长存一颗感恩之心。在90岁学术会议上,吴文俊列出一个长达两三页纸的名单,有名有姓地写出了那些在他科研生涯中帮助过他的人。

生活中的吴文俊,又有着另外一面:单纯而富有童心,有人曾亲切地称呼他“老顽童”。钻研数学之余,他喜欢看电影、看武侠小说,还喜欢喝咖啡。身体好的时候,他甚至一口气从红楼走到双安,专程去看电影。

“这么一位大人物,日常总是那么朴素,穿着随随便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邦河面带温情地回忆着吴文俊。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师,留给世人的印象却总是这样朴实无华。
上千人送别著名数学家吴文俊  |  责任编辑:虫子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