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博士后“钱途”中的前途焦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博士后“钱途”中的前途焦虑

跳转到指定楼层
在不占用学校稀缺固定编制的前提下,用较高的物质待遇、较小的社会成本,吸引一大批论文制造者,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校科研业绩,从经济学的角度,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白色缎面,金色LOGO,陈放的博士后证书静静地放在办公室的抽屉里,他还记得,10年前自己出站时我国一共有七千多个博士后,不过,根据中国博士后官网,截止到2018年,我国出站博士后人数已经达到122214人。

和人数一样攀升的,是博士后的待遇。

近日,一则消息引起了陈放的注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以年薪23万元招收博士后,并且博士后出站留深工作可享受深圳市政府30万元(免税)科研资助,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可获得160万元至300万元左右的购房补贴。

这样的待遇让他有点吃惊,他的同学目前在广州一所高校任博士生导师,刚刚拿到“青千”(中组部千人计划中的青年千人计划)身份,每年的年薪也不过30万元。

“双一流”评选带来“钱途”无忧

陈放现在就职于北京一家科研院所,他也是在这里进站做博士后。

“那时候的待遇不高,所里给解决住宿,但每个月的补贴只有3000多元。”陈放回忆。

宿舍里只有床和桌子,有时候有人搬家,陈放会和舍友一起去捡一些沙发、椅子之类的旧家具,“那时候我们被称为最穷的博士后。”陈放说。

不过近年来,博士后的薪水一路水涨船高。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博士后日常经费提升至每人每年8万元,而且在经费用途方面,逐步变为资助基本用于生活费。

此外,只针对博士后申请的专属科研资助,也增长为一等资助为8万元、二等资助为5万元。大学和企业的博士后站点,有的也为博士后提供低于市场价的住房优惠或落户便利。

在国家的基本规定之外,不同的招聘单位开出的博士后薪酬条件实际差异很大。而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给予博士后的待遇略高。

如果是国外知名院校(毕业)及国内毕业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人,年薪在15万元至25万元之间,而且地方政府也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从公开资料查询可知,国家的“博新计划”结合国家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基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遴选300名应届或新近毕业的优秀博士,进入博士后站工作,国家会给予每人两年60万元的资助,其中日常经费40万元为生活费,20万元为科研补助经费。

一份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某实验室的信息显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博士后年收入至少可以达到25万元。另外,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到国家科研项目,还有奖励或经费配套。

陈放认为这和“双一流”(指世界一流大学以及世界一流学科)的评选不无关系。

他介绍,大概在2014年的时候,“双一流”的评选还没有开始,很多高校在做最后冲刺,尤其是一些南方“双非”高校(指非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就此开启了人才的军备竞赛。

当时,广东省给省属高校都是十亿元、几十亿元的拨付经费,专门用于引进人才和学科建设,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省属高校以及一些科研院所率先提高了博士后的待遇。

同时,在北方,青岛市率先提出了博士后的奖励计划,给每位全职进站博士后每年6万元的生活补贴和住房补贴,博士后出站后留青,还会有10万元(后来涨到20万元)的安家费。

学校科研业绩产生“论文制造机”

“尽管博士后待遇给的越来越高,但这只是暂时的,虚高而已,两三年之后怎么办?能升副研究员、研究员吗?”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仇子龙的担心不无道理。目前,尽管博士后的头衔和待遇看起来光鲜艳丽,但是压力也同倍递增。

“尤其是师资博士后,压力很大。”陈放说。

陈放所说的师资博士后缘起于14年前,2005年,浙江大学为遴选优秀师资特别设立的师资博士后,它的遴选标准和待遇都高于普通博士后。

时任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继荣曾在《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新补充的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还显不足。”

另外,“尽管学校对新进人员实行了人事代理合同制管理方式,但是‘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转机制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刘继荣后来对媒体回忆,当时想由此让博士后提前进入到教师的预备队,也想通过延长考察期,将博士后的培养与师资选用结合在一起。

那时,师资博士后比普通博士后的入选门槛更高,比如,除了学术能力之外,还会考察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为未来执教做准备。师资博士后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也要承担一些教学任务。

与高门槛相对应,师资博士后的待遇也高于一般博士后。

不过,实行4年后,浙江大学取消了师资博士后制度,然而如今实行这一制度的高校越来越多。

法治周末记者在学术科研社区小木虫论坛里发现,在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下,类似的回复数不胜数,“过来人”向后来者发出警告。

陈放的师弟冯楠经常抱怨自己目前困窘的境地:没有周六周日,平日也没有时间出去旅游,有空就是看书、写论文。听到一些老教师说师资博士后待遇好,冯楠就想:我可以把钱都给你,你把编制给我!

“因为师资博士后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只有做得出色,才有可能留任,在这样的考核压力下,大家就得拼命工作。”冯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冯楠从入站到目前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先后获得了中国博士后、教育部人文社科等部级课题3项,厅级课题3项,发表CSSCI论文6篇,权威出版社专著1部。

“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论文机器。”冯楠说。

陈放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双一流”的动态考核机制下,不少学校把师资博士后当作论文制造者,“只要招的基数够大,在论文、科研项目上有量了,肯定会出来一定的质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不占用学校稀缺固定编制的前提下,用较高的物质待遇、较小的社会成本,吸引一大批Paper Producer(论文制造者),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校科研业绩,从经济学的角度,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博士后前途受合作导师影响较大

“现在博士后没有上升渠道,很尴尬。”仇子龙认为,应该更多关注博士后作为走向独立研究岗位的过渡阶段,以后的职业道路如何进一步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每年约增加3万名专任教师,而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则有5万多名,且仍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三四十万名留学回国人员。

博士们往往期待毕业后进高校、做研究,但是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于是博士后这种临时性岗位,就成为博士就业时的一大选择。

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

从“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到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再到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潮中,“师资博士后”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然而,在“双一流”时代,师资博士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陈放认为:“‘双一流’是几年一轮动,上了的肯定要保住,没上的要拼命地冲,竞争比以前更残酷。”竞争压力层层下达到老师身上,就是越来越高的考核指标。

同时,困境折射出一些师资博士后们面临的问题——这些学术新人在职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高度仰赖于合作导师的帮助。

冯楠指出,在做师资博士后期间,比读博期间更为依赖合作导师,甚至可能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无论是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资金,还是评人才称号,抑或是拿基金、拿项目,均是如此。

同时,博士后出站后是否能留在高校继续工作,合作导师打分也很重要。

“如果他有足够的人脉,就能帮你很轻松地搞定这些事情。如果你的合作导师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者是他不想为你去争取一些资源,那你就做得非常困难。”冯楠说。

冯楠有几个博士同学都做了师资博士后,他发现,几年下来,只有一个人成功留校。如今,只要有学弟学妹向他咨询做师资博士后的事情,他都会极力劝阻。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博士后“钱途”中的前途焦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