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第一流大学响往已久,不但若干大学校长信誓旦旦,各位教授乃至学生也磨拳擦掌。但少有人去仔细研究自已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在哪里,该从何做起。我对此问题也思考良久,我想还是应从研究生的培养说起,必禁人才是第一流大学的最主要因素。
文革之后,各大学、研究机构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随之有了学位制度。开始时谁能带研究生的门槛还比较严格,而且还有硕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导师的区别。故而有些教授印名片时,还专门注明自已是博士生导师,以区别那些只可以带硕士生的教授、付教授,形成一时的“中国特色” (在国外,一是付教授也可以带博士研究生,二是没有人把博士生导师写在名片上)。没有多久,当时那位掌管全国教育的令导头脑一热,要办第一流大学么,大学就应是大而全,於是掀起全国范围的併校之风,基建之风。於此同时,学校扩招学生,教授也被允许大招研究生,一个人毎年招他十个八个。正如一位校长当时对我说的一样,我们带研究生就象煮餃子,同样一锅水,能多煮几个就多煮一点么。他们哪里管研究生在此期间学到什么,哪里管一个研究生能在一年当中见到导师几次。最近我看到一位有识之士的感叹,大量“粗制滥造” 出来的研究生现在正逐渐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将来,他们又会去培养更多的研究生,试问我们是离第一流大学近了,还是更远了?
创第一流大学应从研究生培养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