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当好一个编辑也很难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当好一个编辑也很难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之前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比较了一下图书编辑和保险从业人员的职业异同,深深地觉得是编辑的工作也和卖保险差不多,只不过服务人群不一样而已。

有热心网友评论说我的硕士白念了!

后来我又反复思考,觉得其实真没有白念,不仅如此,我觉得要追上作者的思路,如果将来有机会,还应该继续深造学习。

在那篇文章最后,我也说了:卖保险是说着客户听不懂的话,出专著是努力听懂看懂客户的话。

仅从这一点而言,编辑就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说客户听不懂的话没有那么难,有时候背会一些台词就可以了,难就难在听懂客户的话,拜访专家教授前对于他们会说什么可不能提前打草稿,他们关心的事情也是千差万别。

若不是读了硕士,我真不确定我能把作者的话听得一知半解,能将将乎跟他们交流,能勉强给他们看书稿。

编辑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门槛真是越来越高了。

当好一个编辑也很难
一、科技发展太快,编辑需要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
上个月参加了工程院的一个高端论坛,探讨“新能源消纳问题及对策”。上午四个、下午五个专题报告,都是关于最新的新能源与电网技术的发展,涉及了最新的关键技术和数据,真正的头脑风暴,幸亏来之前做了一些功课,对于最新的新能源发展现状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要不然就是听天书。
中午吃饭的时候是和清华大学两个非常熟悉的教授一起的,我克尽工作本分,虚心向二位先生请教我应该向哪些大教授约稿,请他们跟我讲讲目前他们所研究领域的一些事情,让我组稿时也能跟着科学发展的脚步,思路不会禁锢在多年前学习那些知识的时候,能够出版最能代表科技前沿的专著。
两位先生聊得很高兴,我努力地跟上他们的思路,一顿饭都没吃出味道来。
不得不说,现在技术发展太快了,听两位教授说的科技名词我都知道,可是其内涵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电动机已经发展到高效电机时代,和我当年学的那些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随之而来的相关的技术革新则更多,其应用领域则更加广泛。
两位大教授对我的各种近乎弱智的问题无比宽容,耐心地给我讲解不同的电动机都用在什么地方,彼此之间都有什么区别,我虽然点头如捣蒜,实际上就如20年前在课堂上看到老师讲课时殷切的目光假装会心一笑一样,我真的还是什么都没搞懂,内心很崩溃,暗暗告诉自己赶紧回去学一学。
有人说有一种无知是用肤浅去掩饰的,我当时就是!
在聆听教授传经授道的时候,我内心充满了学习的欲望,真希望能在课堂里再学五百年,不然这些教授到时候在我这里出书,我如何才能看得懂他们的书稿!

二、读者胃口变化太快,编辑痴心的脚步跟不上变心的翅膀
记得去年差不多就在暑假的时候,《秘密花园》这本书突然再次大热,京东、当当上一书难求,线下实体书店进门最显眼的码堆必然是她,在各个社交网络,男女文艺少年、青年、老年人手一册,以减压的名义个个变身大画家。
在这一股风的带动下,各个出版社的编辑加速跟进,积极开动脑筋开发本土减压涂色书,催生了一系列适用各类人群的涂色书,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甚至连绘画的彩色铅笔销量都涨了不少。
但是一阵风过后,今年涂色系列虽然还是因为“长尾效应”销量不错,但是显然已经不是读者的最爱,朋友圈晒涂色成果的几乎也没有了。
编辑们挖空心思揣摩读者的阅读心意,奈何读者的心犹如安了翅膀,说飞就飞了,而编辑痴心的脚步显然追不上变心的翅膀。
不只是八面来风的大众图书,读者的阅读风向说变就变,就算是严肃认真的科技界,编辑们也难以琢磨科学家们的心思,友谊的小船说翻也就翻了。
比如前几年电力领域大家都在讲智能电网、物联网,科学家们在讲智能电网的理论,在做智能电网的项目,读者们也都关心智能电网是什么,智能电网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智能电网俨然就是电力技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学科编辑,在出版了好几本智能电网方面的书,写了好几篇这方面的文章,拜访了一圈电力行业的大教授之后,我终于对智能电网有哪些关键技术有了一些眉目,知道要找哪些教授出书,哪些项目成果可以出版了。
然而,没过几年,在大家都还没搞清楚中国智能电网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当然我也没真正搞清楚,新的科技词汇横空出世: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
现在,我去找作者希望他们能撰写智能电网相关专著的时候,作者跟我说,现在写智能电网方面的书没人看了,要写智慧能源方面的书,能源互联网才是读者关心的,我脸上只有一个大写的懵字!就好像我好不容易学完老师划定的内容,结果出题的人告诉我那些内容不考了,要重新出试卷!除了蒙圈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怎么样。
读者变心真的要这么快吗?

三、左手规范,右手个性,编辑居中难以平衡

目前我国出版行业有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对于要出版的图书文字、图表和参考文献等的编辑、校对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范有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有的则是各个出版社根据新闻出版署的大框架细化规定的,每个编辑校对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守。

为了将这些规范切实落实执行,基本上每个出版社都会有自己的编辑出版手册,编辑们人手一册。

这些出版规范细致而繁琐,细致到哪些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哪些词已经不算标准用法不能用,哪些单位是标准单位,规范的术语有哪些,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等等。即使是多年的老编辑经常也会有不明白的时候,需要翻开手册核实规范用法。
有时一个简单的字也会令编辑很纠结,比如到底是用“做”还是用“作”,用“碳”还是“炭”等,“黏”字和“粘”字要怎么区分。
虽说人人都知道隔行如隔山,出版行业确实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作者也需要尊重,奈何作者看自己的书稿就如亲妈看亲孩子,越看就越好,很多作者并不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有瑕疵的,是需要编辑去完善的。
比如有的作者习惯使用长句,也有的是从英文论文直接翻译过来的,一句话主谓宾、定状补齐全,甚至有可能出现定语套定语,补语再加补语,句式复杂,意思也不甚明了,读者想一口气读完都难。为了意思更简明扼要,编辑一般要把长句拆成若干短句,或者请作者自己拆句。如果编辑已经修改,请作者核实正误,一般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如果编辑希望作者自己修改则往往比较困难,作者会说这种句子没问题,拒绝修改。
还有的作者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比如有些老师上课的时候有自己的特有口头语,写作的时候也难免带上,这些口语化或者口头语中在书稿中反复出现,本身也不符合出版规范。就如我自己在随意敲字的时候喜欢用“了”字,往往自己不自知,写的时候也不会察觉,但是编辑和读者一看就很明显,需要修改,但是有些作者并不理解,认为这是他的个人特色,希望保留。
到底是出版规范重要,还是特色需要鲜明,很多时候需要编辑做出权衡取舍。比如休闲大众类的图书,出版规范就会卡得松一点,使图书文字轻松活泼,而严肃高端的学术专著,则需要非常重视出版规范,不能太出格,要保持其严谨性,编辑要严格遵守出版规范。

总体而言,图书出版是一件琐碎而又复杂的工作,编辑除了要有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能坐得住,有耐心,能细致地为作者仔细修改稿件,除了改错别字还能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能站得起来,在出版社、作者、读者等几方的压力下坚持下去,把这个有情怀的工作坚持到底。

当一名编辑不难,难的是当一名好编辑。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
大家都不容易!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论坛有你更精彩!
论坛有你更精彩!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