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科学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设法探寻研究对象之事实和活动规律的学科。因此,旨在提高全社会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科学宣传,其所宣传之科学知识虽不求精深,但也应该是客观的,正确的,是根据科学界对客观世界迄今为止所能获得的信息而达成共识的;在宣传的过程当中,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表述也应该是力求准确,严谨,明确,而尽量避免因表述模糊而引起混淆,使知识的接受者产生错误理解,结果储备了错误的知识。
科技部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其本意当然是好的,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否定这一点。《基准》出台后所引起的讨论,也集中在对其所应包含内容的争论,以及指出其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和不严谨之处。对于《基准》的这些问题,特别是知识性的问题,通过讨论、修改和完善,使表述更加严谨,应该并非难事。但现在新的高级的论调是:因为《基准》普及的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专业科学家,所以里面有点不严谨的地方也无伤大雅;况且,“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还是很差的,知识分子责无旁贷”,所以“首要的任务”不是纠结《基准》本身存在的“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而是“积极配合”,好好宣传。
真是你不说我还懂,你越说我越不明白了:难道向“科学素质还是很差的中国公民”大力宣传“不严谨或者干脆是错误的”的科学知识,就能使得他们的科学素质大大提高?
是的,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都会对以前所持有的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知识和信息不断纠正,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可以一开始就传播给我不准确的错误的知识和信息。当我们一开始就知道有正确的,更准确更严谨的知识和信息的时候,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去及时纠正错误的、不严谨的知识和信息宣传,非要等到以后再慢慢去改正它们而重新形成正确的认识呢?如果一开始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信息都不准确,纵有通天的科学本领,又如何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呢?倘若如此,这样所谓的科学普及还有什么意义呢?
捍卫“庶民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