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中国论文中的“互引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中国论文中的“互引俱乐部”

跳转到指定楼层
摘要
中国科研文献的引用存在显著的互引俱乐部现象。
唐莉 / 复旦大学教授

注:图片来源于千图网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在全球的提升和“双一流建设”工作的推进,基于数据挖掘的科研评价和知识扩散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政策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我们聚焦中、美两国最有影响力的文章,以纳米技术这一交叉新兴领域作为研究素材,对其施引文献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互引俱乐部”假设,填补了该研究议题的空白。

        中国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国际发表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在数目上已位列全球第二, 文章的被引频次也大幅度提升,引起国际同行和政策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解释相继提出:如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长期投入、中国科研质量的快速提升、中国高校科研人员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更多中国学者将投稿转向拥有较多国际读者的英文期刊、更高比例的中国科技文章来自于期刊影响因子较高的某些学科领域(如生物、化学等)、以及日趋广泛的国际合作等。但尚未有研究从实证基础上提出并检验该现象是否由于特殊群体之间的内部互引所促成。我们以中美两国2000、2004、2008三年高被引纳米文献为样本,提出并检验测试一个假设:中国科研文献的引用存在显著的互引“俱乐部现象”(clubbing effect)。

        研究分析显示,中国高被引文章的内部引用率(proportion of internal citations)在微观个体自引、中观同单位引用、宏观国内同仁引用三个层次上都远远高于美国同类成果。在控制学科分类、发表年限、科研合作等混淆变量之后,中国在该新兴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之间仍较美国存在更为明显的互引俱乐部现象。当然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该实证研究还发现:引用中国科研成果的施引文献中,来自美国科学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美国同行的认可度在逐步提升

        “互引俱乐部”与美国对中国文献引用增长的并存现象,可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诠释:
  • 从科技创新政策视角上看,“互引俱乐部现象”可能是我国使命导向科研资助特色的反映;
  • 从知识扩散和内化的视角来看,三个层次的内部引用可能是个人科研延续、组织内部和之间科研团队建设中的知识有效扩散;
  • 从行为科学视角来看,内部引用可能是我国当前科技评价中唯量化手段在科技工作者行为上的折射。


        研究提出:(1)高校科研绩效考核一刀切或不加区分地过度依赖单一量化指标,将可能改变科学工作者的科研行为;(2)根据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内部引用的影响和处理应该区别对待:在评价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成果的“外部”学术影响时,内部引用可作为噪音剔除或单列;当评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科研机构的不同科研人员之间、同一国别的不同科研组织之间)知识内化的程度和速度时,内部引用则将会是检测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的有效指标。这一指标的提出对评估我国当前通过人才引进、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二次或多级有效知识扩散具有实证价值。

        三个层次“互引俱乐部”的提出和实证检验,突破了以往研究对科学家自引的噪音结论,为探析高校组织内部科研创新团队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和评估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进一步提供了支撑。

参考文献
Tang,Li*, Philip Shapira, & Jan Youtie. (2015). Is there a clubbing effectunderlying Chinese research citation increas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6(9), 1923–1932.
文字编辑:李江 / 浙江大学

中国论文中的“互引俱乐部”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论坛有你更精彩!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大家都不容易!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
论坛有你更精彩!
论坛有你更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