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被动的科研与主动的科研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被动的科研与主动的科研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研就其基本动因来分的话,以获得职位、升职称、奖金等为目标的科研属于是被动的科研。这类科研我们不谈。

       本文谈的被动的科研是因为要解决具体的工程或学术问题而被迫进行的科研。常见的,以迫切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以具体应用为目标的科研,均属于此类。对于具体的承接科研任务的研究团队,只能基于现有人员的理论基础条件和实际掌握的技术性条件来展开研究。

       对于这类被动式的科研,一般的说是团队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均不足于保证研究目标的实质性达成。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声称达到研究目标,因理论或技术原因,也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在我国,因为人员的组织是以“单位”为圈子组织的,这个问题特别的突出。

       主动的科研首先是个别研究人员试图把他的理论或技术应用于他认为能解决的具体需求,或是具体的工程或学术问题。这种主动性的科研一般是表现为发表论文,从而试图得到其它研究者的呼吁或合作,或是引起有此类研究需求的单位的注意。

       由此类路径而形成的研究是主动的科研。在我国,由于发起者和最终实际开展研究者一般是不在同一个“单位”,从而,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转化为对具体研究单位群体而言的被动的科研。

       我观查过很多的科研项目,都表现为被动的科研。

       逻辑上讲,如果把实际的项目交由发起者来组织和实施,那就意味着这个研究者有了“进人权”。但是,在我国现实情况是,其它研究者,尤其是自认为有能力独立做该研究的强者,一般是不会跑到另一个单位去的。即便是做这个研究,他一般的也是另起炉灶。由回到单位的圈子里,做对他而言是主动的科研,对团队其它人而言是被动的科研。

       也就是说,在人员的组织是以“单位”的职能为原则的进人体制下,在该约束条件下进行的具体科研组织活动只能是形成对项目负责人而言的主动的科研,而对其它参与研究人员而言的被动的科研。从而,在总体上依旧是被动的科研。

       所以,结论是,我国科研的基本特色是被动式科研。

       被动式科研不仅是难于产生科学上的创新,实际上也难于达成研究项目的初衷。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解决办法是数论文,看期刊等级。从而,在实质上是承认了这类科研模式的低效和低产出。

       所以,在21世纪,如果我国要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实质上的领跑地位,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解决科研目标与科研团队能力的协调一致。但是,在“单位”与经济利益是同义词的环境约束下,各“单位”对本单位人才很重视的情况下(我用不上也决不能白给其它单位用),这个问题视乎是无解。

       所以,主动的科研是限于个人层次,而有组织的科研(面向迫切需求,或是面向具体的工程或学术问题的科研)基本上是被动的科研。

       我们不断的成立新的“科研单位”,在实质上是力图解决人员能力与研究目标间的不协调问题。但是,结果不理想,从而再建新的“科研单位”。结果到了十年后,突然发现“大单位”所背的包袱太大了。那就得撤销部分的“科研单位”。问题就来了,人员往那分流呢?

       所以,从事被动的科研是双输(单位和多数(被动)参与者)的结局。其逻辑推论是,以论文发表为导向的科研也是双输的结局。

被动的科研与主动的科研
谢谢您的分享!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你刚才说什么,我没看清楚,请再说一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