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青年期的科研与中年期的科研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青年期的科研与中年期的科研

跳转到指定楼层
       我们谈的是一个研究者(一般意义上的)的科研生涯。我们闭口不谈老年期的科研,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转变为批判性的意见表达,或是某个学科体系的深层次反思。一般的不会写论文来表达,而是以言谈为主。其科学价值能有几何?这是本博文要推论的目标。

       在青年期从事科研的基础就是上学学到的理论。我们为此已经看到了足够数量的教科书层次的理论论述,演绎,以及大量的研究案例。从而,一般的,对本学科的基本理论自认为是把握好了。而且,在参与几个研究后,热情如火,想法很多,有足够的自信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随着小问题(教科书理论层次足于支撑)的解决案例增多,也就逐步的被同行所接受,此类小问题的论文也就陆续发表,基本足于解决职称问题。一般被看成为成功人士。大多数人在学术上也就满足于此。

       于是,少数人(10%),在自信被实践所证实后,青少年时耳濡目染的科学大家在青年时代的成就故事开始起作用,以及在大师们30-40岁(按目前分类,属于青年期)青年期所取得的伟大科学成就的激励下,试一试的胆量就被鼓起来了。从而,开始把目光看上学科的基本问题,或是学科瓶颈问题。

       这样,他很快就发现,他对基础科学理论的理解,也就是俗称的相关学科理论的把握很不到位。一边是自身急迫的需求,一边是耗尽精力的自学,再加上对达成目标的渴望,在这3位一体的环境下,总是能达成某种层次上的自信。从而,在远高于教科书理论的层次下再次的选题,做研究。

       就个人感觉而言,这是自身科研的水平飞跃。但是,几乎所有的风险也就在此期间完全的展现出来。就文献而言,有各类不同的理论出发点,有各类相互矛盾的观点,有大量的似是而非的实验报导,再加上自身的原本设想是左试试不行,右试试也不行。从而,被动的陷于绝境。大多数也就放弃了。

       一般地说,到这个研究阶段,也就进入中年期了。概括这两个时期的论文:1)青年期的论文自信十足,理论基础没有争议,研究内容充实,实证数据完善。概而言之,是好论文。2)中年期的论文,下笔犹疑,自信不足,基础的理论出发点虽然在相关学科没有争议、但是在本学科则多多少少是有争议的(或差别较大的不同理解),虽然演绎严密,但是缺乏实证性的数据,所形成的结论(一般的说)有待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从而,中年期的论文是可商榷(有待商榷)的论文(可发表可不发表)。

       所以,多于大多数人而言,中年期的发表论文显著的少于青年期。

       也还是中年期的论文,少数人(10%),如果运气好,看起来确实解决了某个瓶颈问题,则有两种可能:1)被普遍看好,从而被环境所推动而进一步的展开研究工作,论文一篇接一篇。2)被普遍性排斥,或批驳,从而要么是继续研究(发不了论文)深入到更深层次的理论,要么是到此为止(不再写论文)。少数中年期(1%)的论文在中年期达到数量的顶峰。

       我们能看到的是,很多被普遍看好的研究,在10年左右的时间后也就那么一回事了。从而,中年期研究者的论文,因其选题的难度大而充满不定性(发表上的,以及正确性上的)。

       无论是成功人士还是不成功人士,到了60(大所数)进入老年期,一退休,基本上就是不写论文了。

       但是,少数老年期研究者(10%),积累其中年期的研究,已经进入了最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其出发点的理论深刻性,理论演绎的实验引导性(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性),以及对学科内在的矛盾性的认识,都达到了个人的顶峰。这部分研究者有一个热望,就是发表自身的研究工作。这类老年者的论文到处是批判味十足的言论,对经典概念品头论足,对很多既定认识充耳不闻而是重新论述,理论论述远多于实证数据,而且,其理论演绎多多少少是天南地北的全方位展开。读者莫名其妙,审稿者置之不理(不审)。因此,老年期的研究论文是很难全文发表的。这样,老年期研究者基本上没有系统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其它类型的论文可能有)。

       然而,无论是环境,还是一刀切,还是自身的心理,基本上也就满足于批判性的意见表达,或是某个学科体系的深层次反思。一般的不会写论文来表达,而是以言谈为主。

       所以,此类切实的连续进行研究的老年期科学研究者的论文实质上是最有科学价值的(以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性结论为主的学说,或是有重大争议的系统理论演绎,或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的系统论述),但是,一般没有公开发表。我认为,这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传承。

       因此,老年期研究者基本上没有系统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或专著)意味着学术传承的断裂。

       在这个断裂以后,青年期研究者必然是一代又一代的做重复性研究,而中年期研究者必然是一代又一代的试来试去,而老年期研究者则只能是感慨再感慨而已。

       对于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而言,在60岁研究者被一刀切的退休后,批判性的声音总算是消失了。在实权研究者心满意足和自信十足的热情下,重复性的失败成为家常便饭。最后,以失败乃成功之母为由自身也到了老年。所以,也就接着感慨再感慨。这是人员组成上的学术传承断裂。

       由此可以看出,学术传承没有间断的基本标志是:1)老年研究者的学术研究结果得以系统性的发表;2)老年研究者有足够的发表其观点的热情(泛泛而谈的官话不算,只不过是挂个名的不算)是因为有很多人听的进去。

       所以,国外大学的终身教授的保留以及出版上的便利实质上是为了保障学术传承。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这两个标志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而且,在论文大赛中,有学术传承潜力的研究者基本被边沿化。从而,各类论文评价指标加剧了我国在学术传承上的断裂。

       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在中年期研究者得不到老年研究者的相关研究结果作为参考资料时,或者是中年期研究者对老年期研究者的研究不屑一顾时,学术传承就出现事实上的断裂。在论文发表引导下,这类断裂是必然结果。

       无论是国内国外,就我看到的案例和自由发表的论文而言,这种断裂的表现都很突出。差别只是在于学科理论层次的不同。

       因此,也有推论:跟风式研究普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术传承。而批判性论文,以及负面结果论文的发表不充分,也是个重要的环境因素。跟风式研究在哲学上也是造假论文得以生存的基本土壤。

青年期研究者的科学批判是主观性意见表达,中年期研究者的科学批判是言不由衷,只有老年研究者的科学批判是有理性深度和实验背景引导。所以,泛泛的学术批判(广泛的出现在论文前言中)也是学术传承断裂的表现。

       结论:青年期研究是收小果子,中年期研究是找果子,老年期研究是种树。老年期科学价值能有几何?答案是:基本的学术传承。
(肖建华)

青年期的科研与中年期的科研
楼主是超人
真心顶
难得一见的好帖
不错不错
LZ真是人才
大家都不容易!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谢谢您的分享!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谢谢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
谢谢您的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