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嗜睡的罪魁祸首竟然是?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嗜睡的罪魁祸首竟然是?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来源:美捷登微信公众号

数十年以来,神经科学研究者已经知道脑部受到破坏有可能引起嗜睡性脑炎症,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疲倦嗜睡、整天无精打采、精神难以集中等等。病情发展至中后其阶段,有可能出现难以预测的突然倒下、昏睡不醒。医学界已经知道这种睡眠障碍疾病与作息时间是否充足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病理成因以及防治方法仍然有待研究。
近年来,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研究团队进行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当刺激实验性小鼠小脑的特定区域,能令动物从嗜睡状态中恢复正常,这个区域已经证实位于小脑下视丘的乳头状核。研究结果已经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在研究设计上, 研究员团队利用有针对性的基因化学遗传技术,选择性刺激小鼠脑部不同的位置,包括下丘脑、脑干、基底前脑上部,并注射clozapine-n-oxide药物于各个区域,留意脑部是否有任何变化,结果发现,当刺激下视丘位于乳头状核范围的细胞组织时,其活跃程度对动物的精神行为有显著影响,证实可以有效提升集中能力、记忆力、专注力,并改善嗜睡问题。
所谓乳头状核(supramammillary nucleus)又名乳头体核(Premammillary nuclei), 位于小脑下丘脑末端区域。由于头状核是海马体重要组成部位,另一端连接著额叶皮质系统, 相信亦参与神经系统信号传递功能。
该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埃默里大学医学院兼脑健康中心的癫痫专科神经学助理教授佩德森(Nigel Pedersen)指出:刺激实验组小鼠乳头状核区域, 能令小鼠在病理性''深层睡眠''状态走出有知觉的''浅层睡眠''状态,这似乎对小鼠脑部的影响相当轻微,看来是一种缓慢醒觉的自然行为,并不像服用兴奋剂一般,令神经系统短时间内处於高度抗奋状态,令其行为反常,并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急剧波动的心理反应。
相反,佩德森亦尝试刻意抑制病理动物(病理组)和健康动物(对照组)的大脑乳头状核细胞活跃性,观察两组动物的行为活动,结果显示明显延长病理动物的睡眠时间, 而健康动物的睡眠时间亦略有延长,但时间的长短表现不一。
研究员补充说,动物实验除了为防治嗜睡性脑炎症提供了初步的实验证据以外,亦具有神经科学的参考价值。他们相信对於现时因脑损伤导致昏迷不醒的人而言,或可通过电激脑部乳头状核令患者回复知觉,甚至有可能预防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眩晕症状。

参考文献
[1] Emory Health Sciences. New wake-promoting node pinpointed in brain. November 10, 2017.
[2] Pedersen N P, Ferrari L, Venner A, et al. Supramammillary glutamate neurons are a key node of the arousal system[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 1405.

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嗜睡的罪魁祸首竟然是?
谢谢您的分享!以后多多分享一些这样的内容。
大家都不容易!
这篇文章不错,我可以收藏吗,楼主大人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论坛有你更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