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技校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成绩最好,各科都拔尖,特别是理科。
他自己组装的半导体收音机有两个波段,可以收好些个台;
毕业后他干车工,不出几年就超过了他师傅的水平,出活儿十分精细;
恢复高考后,1978年,他考上了西南师大物理系;
那时我没考上大学,有一次在西师遇见他,他爱理不理;
毕业后分配到昆明某中学教书;
折腾了十多年,最后调到原来读书的昆明铁路技术学校(后升为大专)任教至退休。
我不知道他当时为啥报的西南师大,也许是分数(由技术学校考上西师,还是有一定难度),也许是经济条件。因为他家境很一般,读师范有助学金?
按他的成绩,继续深造不会有任何问题。但他选择了一直教中学、技校。
他很满足,也很有优越感——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一直在当工人。
结论:
一、贫穷会限制想象力;
二、学霸不一定能成器。
三、成绩不等于脑壳。
注:我的脑壳说笨也是笨到了家,当了多年工人,家里换水龙头都会拧反方向。但某条筋儿特别发达。所以说,不见得要当学霸,把自己那条特别发达的筋儿用对了地方就能成实力派大腕儿。
(作者:蒲亨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我认识的一个学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