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青睐?”美国细胞出版社中国代表及《癌细胞》杂志常务副主编杨晓虹话音未落,台下近300位来自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便齐刷刷拿起了笔。幻灯片上,密密麻麻地列着十几条建议。
能够聆听国际权威期刊主编如此细致地讲述“编辑部的故事”,这对于最希望,也最头疼发论文的科研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
而5月5日下午举办的“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科研写作心得座谈会上,一次性请来了多位包括细胞出版社编委和国内著名生命科学家在内的专家学者,让下午的座谈会格外引人注目。
觉得审稿意见不合理,怎么办?
现场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当作者认为审稿人的意见不合理时,应当怎么办?
对此,杨晓虹坦诚地表示:“对于编辑部来说,我们也不想失去一项好的研究,但我们也不能降低期刊的质量。如果你觉得审稿意见不合理,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审稿人本应看得懂。你可以考虑换一种方式向编辑和审稿人重新解释你的观点。”
的确,有时审稿人会从学术角度多次提出修改意见,让作者不胜其烦。“这并不是说审稿人不可理喻,而可能是他们认为再补充几个关键数据会让研究更有说服力。”杨晓虹解释道,“但是编辑也会替作者考虑完成补充研究所需的时间和金钱。”
她在报告中也建议,在再次提交修改稿或反驳审稿意见时,作者需根据审稿意见进行清晰简洁的逐条回应。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邓宏魁说,修改过程中,会增添很多数据,本来作者提交的论文是一辆完整的“小轿车”,但根据审稿意见修改后,整篇文章东拼西补,变成了一台“加长版凯迪拉克”。
对此,杨晓虹建议:“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论文是一个综合全面的动态过程,需要重新思考,而非简单地把需要补充的数据塞进去。如果第二稿的数据更有说服力,论文重点就要随之改变,删除不必要的数据。”但她也提醒,要将所删部分告知编辑和审稿人。
如何让论文脱颖而出?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吴晨看来,当你被问到在作什么研究时,可以用一句话简明地进行概括,“这说明你已经明确了论文的主题,论文需要一个中心思想,不要陷入实验细节”,而且要“注重逻辑,环环相扣”。
她强调:“科学论文不是以工作量为依据的,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不是给老板作报告,也不是展示用了多少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故事’讲好,告诉大家结果是什么。”
吴晨还提醒大家,写论文时要重视他人的意见与建议,“熟悉你领域的人给你提一个建议,强过你埋头苦干一年多”。
杨晓虹从期刊的角度指出,其实很多作者在投稿时往往忽视了目标期刊的发稿范畴和读者群。她表示,发表论文是与同行以及某个期刊和某个领域的读者进行正式、专业的交流,“因此你在投稿前要思考,你是写给这个期刊的读者,要让他们感兴趣”。
作为《细胞》及《细胞—干细胞》的杂志编委,邓宏魁则强调,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重要的原始创新发生在中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发表好的工作,不只是把论文发布出来,更重要的是经受时间的考验,因此实验记录的保存非常重要。”
专家学者献策如何炼成一篇成功的科研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