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uyue_2017 于 2017-8-31 15:26 编辑
植物盐胁迫领域研究最新成果
研究使用设备
2016年初,来自国内林业院校三强之一的东北林业大学的柳参奎教授,在植物领域的知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Conserved V-ATPase c subunit plays a role in plant growth by influencing V-ATPase-dependent endosomal trafficking的研究成果。这是扬格(旭月)非损伤微测系统购买用户发表的又一篇高水平文章。
定位在液泡膜、高尔基体、核内体的V-ATPase,特别是V-ATPase c subunit(VHA-c),其影响植物生长的机制一直未深入研究。研究组从星星草中鉴定出一个植物生长相关的VHA-c基因PutVHA-c。
进一步研究发现,同野生型拟南芥相比,PutVHA-c高表达植株不论在正常还是盐胁迫环境下,其根长度、鲜重、植株高度、果实数量均占优势。而这些优势的产生主要归因于PutVHA-c高表达植株较强的V-ATPase活性。
研究利用基于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 NMT)的旭月NMT逆境研究工作站,分别检测了10 mM、50 mM NaCl处理后,野生型与PutVHA-c高表达拟南芥根部Na+流。
图注:拟南芥根部Na+流检测图
结果显示,不论在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盐胁迫环境下,PutVHA-c高表达组根部Na+外排速率均高于野生型。
图注:10 mM、50 mM NaCl处理24h后,野生型与PutVHA-c高表达组拟南芥根部Na+流。正值表示外排。
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中,抗盐品种根部表现出的,较强的排Na+能力相吻合。V-ATPase活性检测结果显示,PutVHA-c高表达组V-ATPase活性明显高于野生型。此外,研究还利用了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免疫发光等技术,结合V-ATPase抑制剂实验,提出了PutVHA-c通过影响V-ATPase依赖的内涵体运输来调控植物生长的结论。
目前,北林、南林、东林、中国林科院等国内科研水平领先的林业院校研究所,均已采购扬格(旭月)非损伤微测系统。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在中关村NMT产业联盟发布的国内NMT应用排名中,高居榜首。NMT已成为国内林业研究领域最常用的前沿技术之一。
注:SIET、MIFE、SVET、SPET等技术名称,已经统一为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中文名“非损伤微测技术”,简称NMT。
旭月版权所有,转载注明出处.
Plant Biotechnol J:东北林业大学柳参奎发表植物盐胁迫领域研究最新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