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申请的国基面上项目居然中了,确实出乎意料。之前,怎么想都觉的今年申请的这个面上项目很难中,关键原因有三:
1. 青基要明年年底才结题。据可靠消息,非牛人无背景的很难同时拿两个国基项目。本人显然属于非杰青院士团队、非985中科院团队、无人才帽子的杂牌军。
2. 这次换了口子。青基是信息口,新中的面上项目则是生物口。换口子在很多人眼里是忌讳。
3. 最近两年其实没有非常拿的出手的工作。灌了一些不入流的SCI,缺乏有分量的文章。
有点过于幸福。在我的眼中,面上项目是远高过青基的。青基主要是说明你个人作为一个毕业了的博士是合格的,而面上项目则说明你的课题组作为一个科研工作组是合格的。
中了就是中了,心中有点登堂入室的感觉。不过,虽然中了国家基金,之前定下的科研策略保持不变:尽可能的做有价值有特色的科研,不孤立也不求进入圈子,不放弃也不强求。具体的策略包括:
1. 完全放弃任何试图进阶高等级人才项目的想法;大幅度降低科研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科研至少要排在家庭快乐和个人健康之后。
2. 长期专注于一个微小领域,做深做细,做到一流。切勿涉猎过广。
3. 教学要做好,特别是与科研相关的教学要做好。准备一套不错的 workshop 和 lecture handout & materials 为研究生们的科研训练打好基础。对生物信息本科毕业生要进行相当程度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明白自己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 多参评各种基金项目和低层次的人才计划(低层次的人才项目还是有可能拿到的),包括一些小的基金项目。(苍蝇肉也是肉?基金等于水平?)
5. 多招学生,多带学生,壮大自己课题组的力量。(人手不足肯定不可能成事,不剥削别人是不可能发家的)
6. 多试着和相关领域内的高水平科研人员合作。(连横合纵,结党营私?)
7. 努力多发表高水平论文;在必要的时候协助他人发表低水平论文凑数。(活人不能被尿憋死)
我的判断是,如果我能够坚持上面这套策略不动摇,应该能够成为体制外一名优秀的教授。传说当年诸葛孔明凭着隆中对未出茅庐便定三分天下。不知道我在20年之后是不是也可以说:“吾早知今日之结果也!”(by 李儒,来自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
(孟佳)
国基中了,但以后的科研策略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