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QQ登录

微信登录

生物的性选择

摘要: 1.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指通过一定标准的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 ...

1.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

指通过一定标准的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




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Intrasexualselection),即通过同性成员间的配偶竞争进行选择;②性间选择(Intersexual selection),即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独特特征进行选择。有些生物两条途径兼而有之。




2. 植物选择受精(Selectivefertilization)

(1)植物选择受精的分类:

自交不亲和性:各种性器官的阻碍作用。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染色体差异的阻碍作用。

多个花粉精核间的竞争性:融合能力最强的精核优先。



(2)植物选择受精的作用:

保证最适宜的两性细胞的最佳融合,提高后代的质量。

限制异种间的自由交配(Pantogamy),保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3)植物的性别系统

就性表达而言,雌雄两性器官在植物中的分布存在多种情况,除雌雄异株(Dioecy)、两性花植物(Hermaphroditism)以外,还包括雌雄同株(Monoecy)、雄花两性花同株(Andromonoecy)、雌花两性花同株(Gynomonoecy)、雌花两性花异株(Gynodioecy)、雄花两性花异株(Androdioecy)、三性花同株(Trimonoecy)、三性花异株(Trtioecy)。

雌雄同花(两性花,Hermaphroditeflower),如大多数被子植物。



同株异花(单性花,Unisexualflower),如玉米、南瓜等。



雌雄异株(Dioecious),如银杏、苏铁、构树、大麻、梧桐、杨、柳、菠菜等。



(4)植物性别系统的识别作用:

减少同系交配的机率,具异型杂交的优越性。

回避两性间竞争的对策。

脊椎动物传粉造成的压力。



3. 动物的性选择

动物的性选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异性的外表和行为作为选择的依据。通常表现为修饰、色泽、求偶行为等方面,形成明显的雌雄二形现象(Sexualdimorphism)。



雌雄性选择的差异:

雄性主动求偶:外形的演变及行为表现取悦于雌性的选择。在动物中,绝大多数物种是由雄性作出求偶行为,常表现在颜色修饰和声音上有许多差异(特别是鸟类),有的做出各种动作,以显示自己的魅力。



雌性具有选择权:优先选择最具诱惑力的雄性。



雌性优先选择的结果:

雄性最具诱惑力的特征往往是同性竞争的结果,故具有更好的遗传基因。

雌性的谨慎择偶也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本能,故具有较高的繁殖成效。



4. 雄性动物的求偶行为

鸣叫、鸣啭、发声,如蛙类、蝉、蟋蟀、蝈蝈、鲸鱼、部分鸟类等。



人的唱山歌等求婚形式其实是动物鸣叫的变形。目前,我国傈僳族、景颇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均存在唱山歌求婚的风俗。




身体接触:如击喙,即“亲吻”;抚弄羽毛,头颈交缠或彼此身体相依等,如鹅、鸭、蛇等。



舞蹈或婚舞,如蜜蜂、蝴蝶、部分鸟类等。



人类也存在婚舞的现象,如非洲利比里亚的奔都族。每一位少女均需学会跳“婚舞”才准结婚。少女练舞时须衣冠整齐、服饰华丽,头上顶着高帽,手脚带着骨制的、饰以羽毛的圆镯。



显示体色或羽毛,如孔雀、琴鸟、非洲寡妇鸟、火鸡等。



改变体色等,如当黄头鹭的体毛变黄和鸟喙变红时,恋爱的时刻来临了。



恋爱的雄斗鱼体色也会由红变蓝。



恋爱的雄鲑鱼体色会由灰色变红色。



越南存在一种蜥蜴Calotes bachae通过头部的亮丽蓝色吸引雌性。在繁殖季节,雄性蜥蜴体长达28 cm的体色会变得特别鲜艳、色彩丰富,从锆蓝色到碧绿色。这种体色有助于吸引雌性蜥蜴,并威慑其他雄性。



梳理羽毛,如鸳鸯、鸭子、鹦鹉等。



嬉戏或挑逗,如大象、长颈鹿等。



释放分泌物,如猴子。



再如雄麝在生殖季节腹后部的麝香腺分泌的麝香增多。处于发情期的雌麝闻味后性兴奋度大幅增强,立即闻香气而来与雄麝交配。

释放化学物质,如很多昆虫。



发光,如萤火虫、军营鱼。



求偶喂食,如很多鸟类。



装饰求偶场,如园丁鸟。



象征性营巢,如很多鸟类。



筑巢,如织布鸟。



公共竞技场求偶,如艾松榛鸡、极乐鸟等。



缝蝇是一种小昆虫。雄性在求偶前先建造一个细软的、和自身大小相当的丝质球,然后带球飞到由其他带球雄蝇组成的蝇群中,并在那里绕圆圈飞行以吸引雌蝇。雌蝇从雄蝇群中挑选一个雄蝇,并接受它的丝球,然后结成配偶,双双飞离蝇群并完成交配。



咬尾巴,如雄鸭嘴兽常用咬住雌兽尾巴的方式来求爱。



下跪,如角马。



射箭,如南非布西门部族。在古罗马神话中,有个手持弓箭的小爱神丘比特,他主管男女恋爱。传说,无论谁被爱箭射中,均会热烈地爱上他(或她)所遇到的第一个人。虽然这是神话,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还是接受了它。在南非,人们可见到一种待殊的弓箭,功能可与丘比特的弓箭相媲美。按照南非布西门部族的民俗,年轻人在找配偶前制做一张小巧精致的“爱弓”,由南非珍贵动物大羚羊的骨头雕刻而成,长约7.5 cm。与爱弓相匹配的有数支短小的“爱箭”,由当地一种结实的草茎制成,箭头涂有一种特殊的麻药。若哪位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他就摄手摄脚地走到女方身后,拉紧弓弦,对准她的臀部射去。若姑娘拔出“爱箭”并将其折断,就意味着求婚失败。若姑娘不将其折断,就意味着求婚成功。

撒尿,如豪猪。一年内,一些豪猪种群的雌性每年只有大约10个小时接受雄性的身体,而后孕育下一代。求爱时雄性豪猪会用后腿站起来,最远从6英尺(约合 1.8 m)外往雌性身上撒尿。被尿液浸湿后雌性要么尖叫并抖掉身上的尿液,意思是“离我远点”;要么拱起背直到尾巴放在脑袋上允许雄性与其进行交配。实际的交配过程仅1 min左右。一些豪猪种群一生仅有一个伴侣。即使没有孕育下一代,它们也会不离不弃、白头偕老。



争斗,如牛、羊、马、鹿、虎、狮、象等大型哺乳动物。



人也会为爱而争斗,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与副总统艾伦·伯尔的决斗以及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决斗。



达尔文证实以上的问题的答案是:YES!

如鸟的羽翎越漂亮说明它的基因越好。再如求偶给饵行为可展示雄性养育后代能力,尤其是所有需要双亲关怀和给饵的动物,雄性的养育能力均对雌性的繁殖成效有重要的影响。所以,雌性在择偶时还会精心挑选能多运送饵料的雄性婚配。



让步赛理论(Handicap theory):

拥有质量好的大尾(或其他奢侈的特征),表明拥有者必须有好的基因,而弱个体不可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但同时也加大了奢侈特征者被捕食的敏感性。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性对于生物体自身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对于雄性来说,它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性选择。寻找和讨好配偶,或为求偶而战,弄得伤痕累累乃至有生命危险或许还无功而返。对于雌性来说,这种性选择的结果未必是如意的!另外,它们的基因仅有一半传给下一代,而雄性的另一半未必就很优秀。




生物一开始进行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传宗接代的一种便利和有效的手段,它的好处相当明显。无性繁殖不需在其他个体的帮助下完成,后代的数量可从实质上得到保证。当一种有用的遗传特性形成以后,它不会很快被进化的过程所稀释;后代会跟母体一模一样。虽然无性繁殖存在众多的优势,但是还是被有性繁殖取代了。原因是性通过增加了遗传变异有助于加快自然选择进程并使之更有效率。性允许好的基因更快地在群体中传播,同时让坏基因更快消失。有性生殖保证着大量的基因重新组合,从而创造了遗传多样性。

最近新西兰科学家在对酵母进行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对比实验中发现:在生存压力不大的环境中,两种酵母生长速度相同;但在高温或高盐的恶劣生存环境中,有性生殖的酵母比无性生殖的酵母生长得更快。显然,两性间的基因交流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性受到自然选择的偏爱并不是偶然的。



5. 雄性动物求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

吸引异性。

防止与异种个体杂交。

激发对方的性欲望。

选择最为理想的配偶。



6. 雌性动物的择偶标准

选择性功能正常者作配偶(Consort)。

选择具有优质基因的异性。

选择占有优质领域和资源的雄性个体作配偶。

选择有遗传互补性的异性作配偶。



这主要由动物的婚配制度决定。


7. 动物的婚配制度(Gamo-system)

(1)雌性动物的婚配选择(Gamo-select)

精心选择那些携带最好基因型的雄性个体交配,来获得高质量的后代,提高其繁殖成效。为此,雌性动物往往对雄性个体有敏锐的洞察力,特别对色彩和声音有较高的鉴别力。此外,对雄性的体态、行为特征(如争斗、给饵等)等也有一定的鉴别力,从中择优选择保证后代的优秀基因。

(2)婚配制度

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3)动物的婚配制度

单配制(Monogamy):

比较少见的一种婚配制度,仅见于鸟类,尤其是晚成鸟,原因是因为其幼雏的发育很不完全,需双亲的共同抚育,如鸳鸯、天鹅、大雁、丹顶鹤、斑头雁和许多鸣禽等。



一雄一雌大家最熟悉的是鸳鸯,其实鸳鸯仅在一个繁殖周期期间才忠于自己的配偶。繁殖周期一过雄鸳鸯便朝秦暮楚、寻花问柳了。真正忠诚于自己另一半的常见动物主要有天鹅、大雁和熊猫。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


多配制(Polygamy)

一雄多雌(Polygyny):最常见的一种婚配制度。一般情况下,雄性不参加育幼,但保护领域及其闺房,如多数高等动物。



一雌多雄(Polyandry):较少的一种动物婚配制度,典型的例子是距翅水雉、三趾鹑、瓣蹼鷸、鹪鹩等。与一雄多雌制相反,伏窝(Nest)和育雏(Feed)均由雄性负担。雌性个体大于雄性,更具进攻性,可协助雄鸟保护领域。

雌瓣蹼鷸的体型比雄鸟大,色也更靓丽,又能进行占区争斗和作求偶表态。雄鸟则负担孵卵任务。在繁殖季节,雌鸟身披绚丽多彩的夏装,羽毛五颜六色,赤褐色、棕褐色和白色掺杂其间,而且它会主动向雄鸟发动爱情攻势,这时,它一边唱,一边向同性发出警告,以防它选择好的郎君被别人抢走,雄鸟往往经不起雌鸟的甜言蜜语,乖乖地成了俘虏。然后夫妻双方一起到池塘河边选择风水宝地一口气建上几个小窝巢。最后雌鸟选择一个满意的巢,便迫不及待地产下3~4个卵,然后扬长而去,另寻新欢,这可苦煞了新婚丈夫,它不仅要负责孵卵,而且等雏鸟出生后还要哺育后代,又当爹又当妈。而雌鸟则采取闪电战术,梅开二度,重新为第二任丈夫生下一窝卵,交由它照管,自己不尽任何母亲的义务。然后是精心休养,准备接下来的第三春…



决定婚配制度类型的环境因素:

决定动物婚配制度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食物资源和营巢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若资源丰富且分布均匀则利于产生一雄一雌的单配偶制,若资源分布不均匀,占据较多资源的雄性就可能占有更多雌性,或当一个雌体能依靠自身养育后代,雄体就能与其他雌体交配以改善配对成效。在极其严酷的环境下,可能抚育后代的要求比双亲所能给予的更多,在此情况下,一雌多雄制可能是最有效的对策。

在自然界中,资源丰富与不丰富,分布均匀与不均匀,均可视为一个连续的变化。单配偶制与多配偶制的相对利弊关系随资源连续变化产生相应变化,当利弊相平衡时,资源分布状况称为多配偶阈值,超过此值,多配偶制将比单配偶制更加有利。




生物的性选择
顶顶多好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真心顶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难得一见的好帖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很好哦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LZ真是人才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大家都不容易!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谢谢您的分享!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论坛有你更精彩!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评论 支持 反对

举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