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研:既要“面子”也要“位子”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校有校格,那么,科学亦有科学格,这就是默顿说的ethos of science,人们常把它翻译成“科学的精神气质”。默顿将“学院科学”(academic science)的精神气质概括为CUDOS,即公有主义(communal),普遍主义(universal),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原创性(original)和怀疑主义(skeptical)的简称。
所谓公有主义,说的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大家都可以去拿。研究者应当把自己看作是对全球公共知识的贡献者,他同时也是索取者。科学研究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行的,是在合作中进步的。因此,科学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可能及时地、毫不保留地发表于世。
所谓普遍主义,指的是人们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科学本身的价值为准则,而不应该带有民族、性别、人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偏见。
所谓无私利性,指的是研究者要有超然性和公正性,不要有学科本位主义,也不要因为谁给了你钱,就替谁说话,而应以一种彻底开放的心态来追求真理。进而,研究成果不应该受到科学以外的因素(如政治的、经济的或宗教的因素)的影响。
所谓怀疑主义,要求人们不仅对别人的工作抱批判的态度,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持批判的眼光。科学工作者应该把工作中可能出错的地方、可疑之处和薄弱之处亮出来,不要故意藏拙;应该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所谓原创性,要求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
需指出的是,过去人们对“无私利性”的理解颇成问题。许多人把它解释为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应该是纯粹地为科学而科学;反对将科学作为谋取私利的敲门砖,反对在知识生产中把追求权力、金钱、地位作为目的的任何社会行为。这明显与真实的科学(Real Science, Ziman)和真实的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情形是不相符的。在科学业已成为职业的现时代,那种抱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家可谓凤毛麟角,许多人以从事科学知识生产来养家糊口,甚至以此来谋求发家致富。难道作为社会学大家的默顿看不到这一点,要求科学家做圣人?不是,原来人们误读了默顿。最近曹南燕教授对“无私利性”规范做了重新的阐释,即强调从制度层面控制和避免因各种利益而导致的偏见和错误。我们同意此说。或许把disinterestedness翻译为“去偏私性”更好。
尽管国际学术界对默顿刻画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发表了种种批评,但我们认为它还是可取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默顿所谓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不是对真实的科学行为所做的描述,而是对科学共同体的一个理想描述。第二,默顿所谓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仅仅是针对学术科学共同体而言的。科学共同体不是铁板一块,它至少已经一分为三,即学术科学、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这里所谓的学术科学,主要是指在大学里从事的科学活动;而工业科学,是指在工业企业里从事的科学活动,如工业实验室;政府科学则是指在政府组织里从事的并得到政府资助的科学活动,如国家科学院。学术科学、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有其共性,但亦有其特殊性。因此,把学术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套在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身上是不适合的。
那么,“后学院科学”(post-academic science)、工业科学(和政府科学)的精神气质或行为规范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认为齐曼的概括最为精当,即PLACE,它是专有性(proprietary)、局域性(local)、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任务的目标定向性(commissioned)和研究者被当作专家(expert)来使用的缩写。
下面以对比的方式来阐述学术科学的CUDOS和工业科学的PLACE规范的差异。
研究成果提交方式的差异:公有主义VS专有性
学术科学讲究公有主义的,以论文或著作的形成公布其成果。相比之下,受聘于工业组织的科学家,通常会被要求在科技成果上尊重雇主的专有权,所以,工业科学家的成果往往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提交,在公司内部有限的范围内交流。另一种方式是申请专利。这无疑是对“公有主义”规范的拒斥。然而,我们看到,以这种方式来处理知识产权,许多学术研究领域工作的科学家在其职业生涯中都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这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尤为突出。
研究背境的差异:普遍主义VS局域性
传统上学术科学信奉普遍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亦要求遵循普遍主义。所以,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主义者。然而,工业科学的研究背境(context)往往是局域性的,无论是在认知上,还使在制度上都是如此。工业科学关心的是为特定的群体解决特定的技术问题,视生产者、消费者、患者或纳税人的具体需求而定。衡量工业科学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非常实际的。工业实验室的研究活动,不是狭义的科学研究,而是研究与开发(R&D)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狭义的科学研究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在美国企业中约为5%(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例)。工业R&D活动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具有特定的背境,直接(或间接地)为本企业服务。
社会角色的差异:无私利性VS威权主义
“无私利性”规范要求学术科学家在社会角色上表现出客观性的姿态,他们表达观点和主张,应该做到至少看上去与个人利益或所在组织的利益毫不相干。这种社会角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者或自然哲学家形象,他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表达自己发见的真理,因为他们这样做丝毫无损于他们的经济信誉或政治信誉,如波义耳。
工业科学中的“威权主义”,说的是在工业组织的舞台上,有的研究者制人,有的研究者制于人,这是权力分配的结果。在威权主义的文化中,研究者要学的是少说话,多听话。
问题形成的差异:原创性VS目标定向性
科学活动经常被描述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在研究生涯中至关重要。在学术科学中,原创性是衡量研究成果的首要标准,而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往往取决于研究者一开始是否能提出新颖的问题。在学术科学中,研究者选择什么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有着很大的自由度。
但是在工业科学中,“面上项目”很少,绝大部分是“命题作文”,或“规定动作”。R&D工作一般来说都是领导定下来的,有明确的目标,大家以团队方式搞项目。
方法论的差异:怀疑主义VS被当作专家来使用
学术科学强调有条理的怀疑,而工业科学是不会接受这个规范的。在弥漫着威权主义的企业文化中,对本单位“现管”的观点和主张,公开提出批评,常常是不合时宜、不识相的行为。在工业科学中,通常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司聘用科学家,是把他当作专家来用,用他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特定的问题,即要他“出活”。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科学与工业科学在行为规范上、在精神气质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因此,如果你在学术科学共同体中要获得“面子”(kudos,荣誉、声誉、名望之意),那么,你就必须遵循CUDOS;如果你在工业科学中想找到自己的“位子”(place),那么,你就必须服从PLACE。
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转型:
第一, 学术科学的生产正在走向产业化的生产方式。。
第二,科学知识的生产出现了新的模式。传统的知识生产,以探索真理为目的,主要在单个学科内进行;而新的知识生产有着强烈的应用背景,通常是跨学科研究。
第三,学术科学正在向后学术科学转型。
这些转型,使得学术科学越来越多地蒙上了工业科学的色彩。因此,科学的精神气质必须在CUDOS和PLACE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面子”和“位子”一个都不能少!
参考文献
1 Ziman, J., “Research as a Career”, in S. Cozzens, et al., eds., The Research System in Transition, Dordrecht: Kluwer, 1990.
2 齐曼著,曾国屏等译,《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曹南燕.论科学的“祛利性”[J] .哲学研究.2003(5)。
(原文:科学的精神气质:“面子”和“位子”一个都不能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6期。)
当代科研:既要“面子”也要“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