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捷登Wendy 在德国学术界,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正变得愈发严重,那就是学术欺凌现象。近期,《自然》杂志的一篇报道揭露了一起发生在德国一所顶尖资助大学的学术欺凌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据报道,在德国这所顶尖大学里,一位知名生物学研究员多年来一直对他的下属初级员工进行欺凌,受害群体多为女性和国际学生。当《自然》杂志职业团队对此事展开深入调查时,14名现任和前任实验室成员详细描述了他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这位研究员对研究生产力有着不切实际的无尽要求,一旦这些要求无法达成,他便会采取一系列惩罚措施,如扣留推荐信、拒绝批准休假、拒绝资助,甚至向研究人员的潜在雇主发送贬损的电子邮件。言语辱骂更是司空见惯,女性员工还被告知在他实验室工作期间不要怀孕。
这所大学对这位研究员的行径并非一无所知。但由于投诉者担心遭到报复而要求匿名,而根据德国劳动法,调查中无法保持匿名,因此没有进行任何调查,也就没有实施任何制裁。此外,德国的诽谤条例和其他法律使得报告这些事件或对教授施加制裁变得更加困难,大多数教授都是终身公务员,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施虐者,使其得以继续实施和加剧虐待行为。
德国并非唯一一个存在学术界欺凌问题的国家,但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法律权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莱辛表示:“这种情况似乎是正常的——好像这就是科学研究本来的样子。”莱辛和接受《自然》杂志职业团队采访的其他几个人,用“国王”来形容教授在团队中的地位,意味着他们是不可违抗的。“在德国科研体系中,教授的权力过大了。”莱辛说。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观点。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干预心理学家安德里亚·库伯勒强调,那些滥用权力的人毕竟是少数,但她也承认,那些人造成了很多伤害。库伯勒是2024年4月成立的可持续研究网络的100多名成员之一,该网络组织旨在倡导结构性改革,以保护没有永久合同的初级科学家。
尽管这14名实验室成员提供的细节只涉及一位教授,但近年来在德国引起轰动的几个类似案例中,所报告的行为模式都十分相似。比如在2023年,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因对一名越南博士生和他团队中的另外两名女性初级成员多次实施人身伤害,最终被定罪,失去了工作和养老金。而他的罪行早在2017年就已被揭露,但直到六年后经过两次审判,大学才得以撤销他的公务员身份。同样是在2023年,一家德国全国性报纸报道称,德国西部的一所大学采取措施,阻止一名女教授招收新的博士生,因为她侮辱和剥削了大约十几名学生。
为了探讨德国科学中学术权力滥用因素,2022年,莱辛及其同事受德国心理学会委托撰写了一份报告,这份在2023年6月发布的报告将不道德行为定义为包括欺凌、性骚扰等一系列行为,并指出德国学术体系存在严重问题,呼吁进行结构性改革。在德国,典型的大型学术研究团队由终身教授领导,其对早期职业研究人员有极大权力,包括评定成绩、决定合同续签等,而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大多只能签订短期合同,合同能否续签完全取决于教授,这使得他们面临巨大压力,担心报复而不敢投诉。
目前,德国也在积极探索一些结构性变化,但进展缓慢且成效有限。在国家层面,科学家们希望将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合同延长至四年,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尝试禁止教授同时担任研究生导师和评分人,一些大学系也在重组以减少权力差异、创造更多永久职位。德国大学校长会议已将解决学术权力滥用问题列为优先事项,但投诉者仍面临诸多困难。研究诚信监察委员会只能处理与研究直接相关的投诉,而且没有调查权,无法对涉及种族主义、歧视或性虐待的投诉进行处理,且大学因担心声誉和资金问题,在处理权力滥用投诉时缺乏足够的动力。
德国学术界迫切需要在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反思和积极改革,以应对当前的学术欺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的权益,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和价值,确保学术界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207-8
校对:Leste 审核:Joy 
美捷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edjaden Inc.)创立于2005年,经过多年精心打造,现已是一家集英文生物医学论文编辑与发表、讲座培训、课题设计与基金申请指导、企业整体学术推广方案策划、医药文件编写、医学市场调研全流程服务、实验外包及一站式科研管理(优研智达)、学术期刊运营全流程专业服务(优刊达)、出国求学咨询及国际学术交流协助(访学通)为一体的全球综合性生物医药服务企业。更多科研干货及福利请认准【美捷登Medjaden】!
德国学术界也有霸凌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