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表彰在推动非损伤微测技术(NMT)服务中国科学界创新进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20年底,联盟开展了“非损伤微测技术终身贡献奖”评选颁授。
决定授予匡廷云、杨福愉、林克椿、高荣孚、叶鑫生“非损伤微测技术终身贡献奖”。同时,特别授予首都师范大学已故教授赵微平“非损伤微测技术特别贡献奖”。
获奖人简介
匡廷云
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硏究所硏究员。主要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在光合作用、光合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结构与功能硏究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终身贡献奖、国际光合作用及氢能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杰出成就奖。
匡廷云院士是NMT进入中国的引路人,“非损伤微测技术”命名人之一,对NMT进入植物科学领域,服务中国植物领域创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杨福愉
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主要从事生物膜的研究工作,并以膜脂-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主线,特别关注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溶酶体等)对重要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杨福愉院士注重联系国计民生进行基础研究。在农业方面,用“匀浆互补法”代替“线性体互补法”来预测谷子等农作物的杂种优势获理想效果;在医学方面,他通过参加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考察,提出“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的观点,这不仅对克山病发病机理的研究,而且对克山病的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杨福愉院士是NMT进入中国的引路人,“非损伤微测技术”命名人之一,他对推动中国首个NMT测试中心的成立,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林克椿
生物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医学生物物理学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膜生物物理。
1981年,首次独立发现了螺旋状脂质体,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1984年指导博士生研究了矽肺机理,开创了我国分子毒理学领域的研究,再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参与创建了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并担任该学会副理事长10年。1984年至1990年两次被选为国际生物物理合会理事。
林克椿教授是NMT进入中国的引路人,“非损伤微测技术”命名人之一,对NMT进入生物医学领域,服务中国生物医学创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高荣孚
植物生理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原国务院参事,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态研究。高荣孚教授是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绿化系植物生理教研室的主要建设者之一,该教研室成为后来成立的生物学院的主要教研室。他在我国开创了用国产元件组装的仪器、用空气动力学方法研究森林光合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稳态气孔计的研制。他研制的光合有效光量仪,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后来,又完成了叶绿素荧光仪、光声光谱仪的研制,不仅解决了科研的急需,同时也使北京林业大学成为国内唯一能用光声光谱仪从事光合作用研究的单位,并使光声光合放氧动力学领域的研究进入国际前沿的行列。高荣孚教授还参与了我国第一批树木生理研究生、第一位林学博士士生的培养。
高荣孚教授对NMT进入林业科学领域,服务中国林木抗逆生理创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叶鑫生
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干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叶鑫生教授具有丰富的基金评审经验,为引导我国科技领域财政支出的创新效益最大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叶鑫生教授对NMT进入生物医学领域,服务中国生物医学创新,做出了关键性贡献。
赵微平
我国植物生理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先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原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和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常委和委员;北京市政府一至七届小麦生产科学技术顾问。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北京市劳模。赵微平教授是现代非损伤微测技术发明人许越的科学引路人之一,也是推动NMT在中国商业化发展的“军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