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对“学术性”的另一种理解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对“学术性”的另一种理解

对于学术性的理解没有一个导师的观点是跟我一样的我也认为没有一个字典上面的解释跟我是一样的但是我认为我这种理解对论文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比如你去投稿编辑说你学术性不强但是我们不了解学术性到底指的是什么。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
或者说很多人在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也有这个疑问就是怎样才能把我的论文写得很像一篇论文而不是一堆大白话的堆砌呢?你不要讲学术性你讲专业性因为学术性你讲不明白所以你要讲专业性。
比如“一带一路”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同样是研究“一带一路”我相信不同学科的人写出来的论文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专业性显然不是学术性。
但是我们在理解编辑或者审稿人的意见时他们说你的论文的学术性有问题甚至直接说你的论文学术性不强不是一个学术论文———有的比较狠的审稿人就是这样说的直接说你不是一个学术论文。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理解成他指的是你的专业性突出得不够你一定要让别人看出来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不用把它弄得太复杂你弄得越复杂你会越迷糊这样理解就行了。
比如学经济的就一定要用到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学政治的就一定要用到你的政治理论;学文学的一定要用到你的文学理论。当然学文学的人不擅长用理论而学哲学的人张口闭口就是理论。
在人文学科里艺术是最不讲理论的其次就是文学。比如学文学的人写论文往往是这样的以对莫言的作品研究为例比如《<蛙>的叙事策略研究》再比如<蛙>的意象研究》名为研究其实你写的是一篇读后感谈不上是研究好多文章连书评也谈不上真的就是读后感上中国知网(简称知网)搜一下你就会发现书评也谈不上。因为一篇严谨的学术书评它要在评论对象的基础上表达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观点。
一篇好的学术书评至少要做到这一点。但你写一篇《蛙》的读后感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观点无非就是:好!这部作品真好。如果你的观点是这样的那你写它干什么?但是你通篇不都在说它好吗?我知道学文学的人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只不过有的人说它的语言好有的人说它的结构好有的人说它的意象好反正你在说它好。好坏与否读了才知道因为你读了你觉得它好所以你写的是一篇读后感。论文的写作要讲逻辑如果你要写一篇以“莫言作品就是好”为观点的论文怎么办呢?我们写论文、议论文都知道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
你要讲莫言的作品好这是你的论点那你的论证在哪里?你的论据在哪里?如果你认为他的作品好不管你说他的语言好还是叙事好那这只是你的论点而已你不要通篇都在阐述这个论点你要提供论证的过程你要提供足够的、有力的论据才可以。
没有论证和论据你的观点就不能成立所以有一个成语叫作“文人相轻”为什么文人相轻呢?因为文人不讲逻辑只讲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我们有时候看到哲学史或者说在社会科学的历史上这种经典的学术论争的案例有很多。你会看到人家说一加一等于二然后又来了一个人他说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然后就是一加一等于二或者不等于二这种问题他能够给你写出很多论证。
虽然说一加一不等于二是违反我们常识的但他能够通过列出论证来讲通。因此学术论文的写法不能跟文学的写法一样通篇说一加一不等于二!这样会导致通篇丝毫没有说服力。
关于创新性和学术性的理解我总结了两句话这两句话一定要记住:创新性指的是新观点其他的都是胡扯。学术性指的是专业性其他的都没有用处。讲这么多无非就是为了论证我的观点我这观点不见得是对的也不见得有多么大的用处但是大家可以试一下尤其是在开始写作时在应对审稿人或者编辑的审稿意见时大家可以试一下。
对“学术性”的另一种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