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稿的角度来探索一篇好论文应该怎么去写。首先,我们要理解审稿的过程。有的同学可能已经比较熟悉审稿的过程了,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的审稿过程基本上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有的期刊不审稿,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没有办法,也管不了它们,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审稿的情况。在审稿过程中,有初审、二审、三审,有一些杂志还有四审,国内大概有1/4的核心期刊是有四审环节的。那么,初审、二审、三审、四审分别审什么?在这里,我们着重看一下初审审什么。假如你是一名普通作者,论文投稿的方式是自然投稿。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你就应该特别重视论文的形式要素,因为在初审时,审的就是这些东西。如果你的论文在形式上有问题,比如不严谨、不规范,那可能连初审都过不了。如果初审都过不了,那就更谈不上二审、三审、四审了。因为初审审的就是论文形式上的东西,论文不规范,反映了作者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反映了一种不严谨的写作态度。既然作者自己对自己稿件的态度都不严谨,那么,编辑就更有理由对你的论文不负责了。自己对自己的论文都不负责,凭什么要求编辑对你的论文负责呢?当然,如果你能遇到一个好编辑,他会一点点地告诉你论文形式上的问题,让你进行修改,我认为你是很幸运的,但是,正常情况下你是没有这么幸运的。
其次,我们要考虑到自己的论文要给读者、编辑以及审稿人提供便利,而不是给他们制造麻烦,这也可以倒逼我们的论文写作。比如,如果论文的标题含糊不清,其实这就是在给别人制造麻烦,因为别人不能第一眼就看清你的论文到底写了什么东西,写到了什么程度,有什么新的发现。从标题上来讲,如果你的论文标题含糊不清,其实就是在给别人制造麻烦,原因在于你自己不重视论文标题的拟制,自己的这种不好的写作习惯会在无意间给别人制造麻烦,这就是一个不好的论文写作过程。论文应该给别人提供便利,而这种便利是指别人在阅读你这篇论文时的便利,你的论文要让别人能够读下去,并且读得顺畅,感觉很好;读完以后,还能让别人快速地获取论文中所要表达的信息,所谓的便利,指的就是这一点。你对论文里每一个大的形式、大的结构框架和每一个小的细节方面的不负责,都是在给别人制造阅读上的麻烦。比如,在关键词、注释等方面,你的麻烦制造多了以后,就会影响编辑和审稿人对你这篇论文的判断。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通过看一些期刊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我发现至少有1/3的审稿意见都是针对一些形式上的低级小问题的。这些审稿意见不见得是审稿人从专业角度提出的,他们在跟你探讨论文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时,也不见得能够从非常高的角度给你提出一些多么有用的意见。当然,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我认为这种人是幸运的,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机会让编辑和审稿人给他们指出论文中的小毛病。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你只能自己对自己的论文负责,自己想办法克服这些问题,要给别人提供阅读便利,而不是制造麻烦。我们从审稿的角度来考虑编辑怎么审稿,考虑其他人怎么阅读论文,也可以倒逼我们的论文写作。
在这里,我提出了四组词语,十六个字。
第一组是开门见山。写论文不要绕弯子,一定不要让别人在阅读到你的论文的2/3时,还不知道你的观点是什么,还不知道你到底写了什么东西。你想写什么,在写论文时,第一句话就要说清楚,说完就停止,不要拖泥带水,也不需要铺垫,不要给自己的论文画蛇添足。其实,很多人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在这里,我强调的其中一点就是开门见山,上来就说,说完就止。
第二组是观点鲜明。你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持什么观点———赞同或反对———一定要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来。在写论文时,不能把要研究的东西讲完了,论文就写完了,这也是很多人在写论文时的一种常态。但是,这种常态是不健康、不正常的,这种所谓的常态和习惯是不利于论文写作的,不利于把论文写成一篇好论文。所以,作者对自己论文中的研究问题一定要有观点,而且观点一定要非常鲜明,要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来,你到底在说什么。
第三组是结构清晰。总的框架、小的二级标题,甚至是小的三级标题在形式上、逻辑上都要清晰明了。在审稿时,有的编辑会习惯先看论文的标题,也有的编辑会习惯先看文献,再看论文的二级标题,最后看论文的前言和结语。你费了很多时间与很大精力写的正文,反而是编辑最后才会去看的,编辑一开始是不看这一部分的,因为很长,他们没有时间去看,所以论文的结构一定要非常清晰,让编辑能够通过三个或五个小标题,一下子就提炼到你的论文的主旨,一定要有这种效果。如果编辑看了你的每个小标题以后,还是判断不了你的论文到底在写什么,那就很危险了。
第四组是文风朴实。论文的语言,第一不要晦涩,第二不要华丽。因为学术语言讲的是平实和客观,尽量少有主观性的东西,论文的文风平实、朴素就可以了。如果你把论文弄得很华丽,很晦涩,弄得貌似很高、大、上,那么,这会成为别人在阅读这篇论文时语言上的障碍。所以,我强调文风朴实,只要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就可以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高校科研活页(ID:keyanhuoye)。
写好论文的十六字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