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木虫
学术数据库客户端

两种性质的科研态度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QQ登录

微信登录

两种性质的科研态度

跳转到指定楼层
最近,科网提到了两种文献阅读观,一种是多多益善,最好一千篇;另一种是《博士生应慎读文献》,通过作研究和写文章来替代文献阅读。其实,扣除两位提出者的不同的专业背景(生物与自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这两种研究态度都是可行的,前一种是演绎型,后一种是归纳型。演绎型需要打好基础,需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寻找突破;归纳型只需要解决问题,根本不需要了解本领域的体系结构,也不能贡献完整的知识。但是,可以快速发表文章,可以满足任务要求。所以,后者的点赞数远远高于前者,表明短平快的归纳型研究深入人心。在中国SCI为王的评价前提之下,归纳型的科研当然会受到热捧。然而,若论对科学的贡献而论,演绎型的科研贡献更大,因为演绎的过程会暴露现有体系的弱点和缺陷,因此能够选到更好的课题、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发挥各人的内在潜力,产生更好的知识。科学的革命,只能从演绎型科研工作发生,归纳型科研产生突破的概率极低,因为见树不见林,难以把握整体。


凭心(个性)而论,我是同情博士生的选择,而站在多多益善的立场。科研不能投机取巧,科研上的投机取巧就是广种薄收,通过广泛的阅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即乔帮主所说的Taste,他说盖茨没有品位,其实就相当于科研上的文献阅读不足),通过寻找现有知识体系的弱点,匹配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在中美的学术场,能够自由选择的机会都太少了,所以美国有张益唐,为了达到完美的匹配,含辛茹苦几十年。中国有陈景润,为了追求那种完美,也是默默无闻几十年。当科研仅仅是个人饭碗,归纳型科研必然占据主导地位。当科研确实是个人爱好,演绎型科研才会受到追求。


最近,我琢磨了中美两个对等的研究所的发表态度。中国关注纯学术研究,即引用率为王;美国更关注引导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国的研究所总是标榜引用率第一,美国的研究所在创立标准,制定规范,引导产业创新方面做文章,而后者是很难得到后继的研究(因此不能提高引用率)。美国科研工作者这样做是有目的的,提高行业知名度,是保障行业咨询费(外快)的关键措施。我们当然可以说自己对科学的贡献很大,美国人也说自己对行业的贡献很大,学术的指挥棒决定了科研的指标和结果。当科研成为一种名利的手段,而不再是民生的推动力之时,再多的科研经费又如何?我知道很多本领域内的名人,并不是靠科研的到处撒种获取名声,而是通过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深耕、简化和改进获得学术地位。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进入教科书而科研,他们是学术发展的脊梁。


两种性质的科研态度

三年前,一次和马凯文(Kevin McGrattan)在饭桌上聊起来,他说马里兰大学的消防工程系新生代教授,虽然学术水平提高不少,但在应用型研究和教书育人上退步很大。为什么FDS得到热捧?因为这是很多人的饭碗,开辟了很多未知的应用领域。所以,学术不能脱离行业生态,学术必须为产业发展服务。当中国兴致勃勃地投入追赶型的科研,而没有关注行业生态之时,就是归纳型科研得到热捧,人人关注短平快的科研发表,而没人重视整体进步的学术发展陷阱。能够花时间阅读1000篇文章的博士生,最终会笑到最后,虽然他的发表记录并不是那么光彩,因为他太有Taste了(乔帮主的产品清单很短)。这其实也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人生选择,是重视眼前,还是重视长远,是为了学位,还是为了终身的职业。我们不能说发表文章不好,而是说发表有价值的文章更高。什么样的文章更有价值?需要有全局观的演绎型研究者说了算。然而他们发表记录不好,社会地位不高,所以社会的科研风气就是这样转成归纳型科研了。是否发表本领域的综述或专著,就是演绎型研究者的标志。在中国科研体系下,综述的地位不高,是否就是推动科研风气转向归纳型的“看不见的手”?

顺便说一下,美国的教授演绎型多一点,但他们也不鼓励博士生多读文献,读文献是磨刀功,消耗太多的研究时间,对出钱的教授来说,经济上划不来。一个科研团队,有一两个演绎型就够了,不可能人人都去磨刀,谁去砍树呢?人人都需要掂量好自己的能力,不要盲目跟风。在一个人人都在说科研的时代,我们更看中个人的独特品位和追求。读何炳棣的《明清社会风俗史》,成功的家族都是有放有收,重点培养潜力股才会提高成功的概率。科研也一样。
来自:科学网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谢谢您的分享!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谢谢您的分享!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论坛有你更精彩!
谢谢您的分享!
好东西一定要看看!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大家都不容易!
以后多分享一些这样的有价值的帖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 请遵守晓木虫管理条例,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