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搞到一整天,就做了这张表,挺讨人厌的,好象还有一点问题,但有觉得很重要,因此请大家拍砖,下面先简单说一下初衷。 一、 一般介绍一个人或是一个团队,都要求几个要点: 个人简历或团队成员组成 研究方向(个人兴趣) 成果与奖励 最后列上文章与专利 二、 青年学者的成果,一般表达为:几个基金、几篇文章、几个专利、什么称号、H-index、XX奖。 三、 评审到长江、千人或是其他奖、项目人才等材料。看到的成果往往也是这种格式,只不过把项目从省拉到国家级、奖从省拉到国家级等,再加上:将研究团队建设成为XX创新群体、承担国家级专项/工程、重点基金、获得省部国家奖励X项、引进人才。 我觉得这远远不够。 四、 我觉得引进人才不算成果,引进国外人才算部分成果,最好是自己培养人才,那才是真是真正的增量。 同时应该更看重: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指导青年骨干建设精品课人才计划上取得突破;给学科方向上增加XX知识;或为国家解决了哪个领域的某个其他团队都无法完成的问题。 五、 鉴于此,我根据网络上的一些信息加上自己的思考,总结了上表,希望学科或是学校进行评估时可以参考。 六、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科技部和教委为了方便,主要是对5,6,7流的成果和人才进行评价,针对4流以上人才,可能需要建立一种更严密的措施来执行。非有大小同行到现场考察,并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写出个评价报告不可,不能单靠申请者自己说。(周振)
这也叫科研成果? |